關鍵詞:iGen (i
generation) 「我」一代
他們也被稱為「後千禧一代」(Post-Millennial)、「Z一代」(Generation
Z)、「自拍一代」(Selfie
Generation)。他們出生於1995年至2012年,成長於iPod/iPhone/iPad的時代,世界彷彿盡在他們觸手可及的屏幕之下。
這是怎樣的一代人?
社交媒體成癮?從出生起,iGen一代就有機會接觸大量科技產品,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這一代人很少閱讀書籍或電子郵件,他們通過社交媒體呼吸」,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讓·特溫格(Jean
M. Twenge)在接受時報採訪時說道。
社交媒體讓他們能與世界各地的人自由地交流。17歲的女孩埃琳娜·誇塔拉羅(Elena
Quartararo)在《一個Z代人如何看待社交媒體時代》(A Generation Zer』s Take on the
Social Media
Age)的一文裡這樣描述她每天的生活:「我在Instagram上關注新聞頁面。我不能忍受一天沒有在Twitter上看到關於政治的深刻言論。通過在Snapchat發帖,我和人們討論了槍支管制和婦女權利。不管你怎麼想,社交媒體給了我們一種方式,不僅可以暢所欲言,還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教育我們自己,拓展我們的思維。」
渴望與人交流:iGen是非常孤獨的一代,儘管他們癡迷於虛擬世界和社交媒體,萊特州立大學教授課例·西米勒(Corey
Seemiller)的研究表明,相比發短信和在線信息,這一代人更喜歡面對面的交流。他們渴望社交,雖然他們不全都擅長當面交流。「他們想要真實性和透明度,」她說。「他們喜歡看到事物的背後有真實的人。」
缺乏安全感:這代人在童年時期經歷了9/11事件、反恐戰爭、層出不窮的美國校園槍擊事件等劇烈衝突。2008年的經濟衰退可能讓他們的家庭失去了財產和穩定;他們也眼看著氣候變化和意識形態的極端化重新塑造這個世界。因此,他們對自己身處的潛在憂患極其敏感。也因如此,他們更加實際、進取,希望在大學獲得更具有實用價值、對未來的職業有益的技能。
想要改變世界:用Facebook和Twitter就可以嗎?當然不止這樣。他們不止通過社交媒體發聲,也在促使整個社會因他們而變。例如,iGen一代的學生正在微妙地推動美國教育發生變革,促使學校使用科技把課堂變得更具互動性,也讓心理健康和職業發展成為學校服務必不可少的部分。
17歲的埃琳娜或許寫出了這一代人的宣言:
今天的年輕人在這樣一種氛圍中長大,氣候變化、全球恐怖主義、經濟危機和大規模槍擊等日益嚴重的問題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生活的現實,解決這些問題的重擔落在了我們肩上。但是我們也成長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我們可以在谷歌上輸入任何我們想瞭解的信息;我們可以與來自各行各業的數百萬人接觸,從各個角度瞭解觀點。知識是強大的,我們可以從指尖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